彈撥樂器

中國彈撥樂器是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樂器,種類多種多樣,音色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力很強。
彈撥樂器大都擅長演奏活潑跳蕩的旋律,並有較強的節奏表現力。按照演奏姿勢與形製,可以分為:(1) 抱彈的彈弦樂器,如琵琶、柳琴、阮等;(2) 平置彈奏的彈弦樂器,如琴、箏等;(3) 打弦樂器,如揚琴。

揚琴

擊弦樂器。又名洋琴、打琴。起源於波斯,明朝年間 (1368-1644) 傳入中國。琴身呈梯形,兩側安裝弦軸,弦釘,張鋼絲弦,另置鑰匙調節音高。雙手持琴竹敲擊琴弦發音。音域可達三至四個八度。

古箏

撥弦樂器。公元前二百年流行於南中國,六世紀以後成為演奏宮廷音樂的主要樂器。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古箏有了很大的發展。箏面置二十一弦,弦距均等,弦下設撐弦柱,每弦一柱,可以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定准弦音。古箏是少有的可以雙手演奏的樂器。

琵琶

彈撥樂器。琵琶大約起源於中亞地區。半梨形音箱,由兩種不同木質構成,琴頸向後彎曲,用象牙或骨來裝飾,琴面上設四弦六相二十四品位,可奏十二個半音,轉十二個調,用指甲或義甲撥奏。

柳琴

彈撥樂器,又名柳葉琴。形似琵琶而小,通體長約65厘米。有二至三轉,張絲弦,七至十餘個品,用撥子彈奏,是蘇北、魯南一帶柳琴戲及安徽泗州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經改革後,改為四軫,四弦,有二十四至二十八個品位,按半音排列,便於轉調;將絲弦改為尼龍纏鋼絲弦,擴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是民族樂團高音聲部的重要樂器,也用於獨奏。

中阮

彈撥樂器。據東漢傅玄《琵琶賦》序載,是當時人參照琴、箏、築、箜篌等樂器創制而成。圓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晉人阮咸善彈此器。南京西善橋六朝墓出土竹:林七賢磚刻畫中有阮咸演奏圖像,其形制與現代的阮大體相同。古稱秦琵琶或月琴。唐武則天時,發展為十三品位,稱為阮咸。現經過改革,品位增加到二十四個,並擴大了音量。有大、中、小三種形制。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兩種,是器樂合奏、伴奏中的重要彈撥樂器。演奏者吸收、借鑒琵琶、月琴等樂器的指法,使其技巧不斷豐富,亦用以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