㪣擊樂器
打擊樂是民族管弦樂團一個重要的聲部,種類繁多,在我們的樂隊編制中經常使用的民族敲擊樂有:排鼓、花盆鼓、板鼓、新疆手鼓、鑼、鈸、木魚等,亦加入定音鼓、小軍鼓、大軍鼓、木琴、鋼片琴等西洋敲擊樂器。
打擊樂是民族管弦樂團一個重要的聲部,種類繁多,在我們的樂隊編制中經常使用的民族敲擊樂有:排鼓、花盆鼓、板鼓、新疆手鼓、鑼、鈸、木魚等,亦加入定音鼓、小軍鼓、大軍鼓、木琴、鋼片琴等西洋敲擊樂器。
排鼓由五個大小不同、兩面蒙著皮的鼓組成一套。每個鼓的兩面鼓框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音高不同的兩個音來,故五個鼓有十個音。每個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設備,調音幅度可達四度或五度,可根據實際需要定音。排鼓發音激烈,高音堅實有力,中、低音寬厚宏亮,尤善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
我團使用的排鼓,創新性的改變了五個鼓的尺寸,解決了鼓皮受潮濕氣候影響的問題,並改良了排鼓架子,使用起來更穩定、美觀。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它由堂鼓演變而來,故也稱南堂鼓。由於形狀似缸,還有缸鼓之名。花盆鼓鼓身多用椿木、楊木或柳木製作,板材鋸成上寬下窄的鼓梆,堆粘成鼓腔後經車旋而成。兩面蒙皮,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脊皮為佳,鼓面直徑大概60厘米左右。鼓身多以紅、黑兩色為底色,繪金色雲龍圖案或者其他紋飾。演奏時,將花盆鼓懸於鼓架上,用雙木槌敲擊上鼓面而發音。發音低沉,渾厚。
板鼓,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鬆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在戲曲樂隊中,板鼓與手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演奏者被稱之為“司鼓”、“鼓師”。
手鼓歷史悠久,早在六世紀敦煌北魏壁畫中早已出現。新疆手鼓流傳於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族居住的地方,也稱為“達蔔”。鼓身扁圓形,鼓框木制,蒙以牛皮、羊皮或者蟒皮。新疆手鼓在中樂團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些少數民族特色的樂曲裡,手鼓渾厚而又清脆的聲音一響就會把觀眾引入到神秘又熱情的音樂之中。
虎音鑼,因所發之音似虎嘯(堅實有力的低音)而得名,又稱大堂鑼、低音京鑼。虎音鑼根據鑼面直徑大小和音高低還分為:高音虎鑼、中音虎鑼和低音虎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