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樂器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歷史悠久,中國河南曾出土約七千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笛。民族吹管樂器富有民族特色,具濃郁的地方色彩,在民族樂團中常擔任主奏和獨奏。吹管樂器能自如地演繹點線結合的音樂旋律,有豐富多變的藝術表現力。中國民族吹管樂有著龐大的家族,包括以簧片或哨片發聲的管樂:活簧樂器﹣笙、巴烏、葫蘆絲,雙簧樂器﹣嗩吶、管,及不以簧片或哨片發聲的管樂:笛、簫、塤。

笛約有七千年歷史,最早被發現的笛為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笛(如圖)種類按其長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及新笛等,近代也有發展出十孔笛及加鍵笛等。笛其設有一個膜孔,用一片蘆葦膜蓋住,使其音色更為獨特,我團也會因應著音樂上的處理,有時也不貼上笛膜演奏,取其音色純淨。

笙是自古至今沿用著的一種吹管樂器,古時的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早於甲骨文及《詩經》等上已有「和」的記載。而歷史上最早記載於1740年和1777年,更由Johann Wilde和Pere Amiot 把笙帶到歐洲。笙能同時演奏和弦及多線條音樂,而且吹吸同音,十分巧妙。
現在我團多使用加鍵笙高音笙、次中音抱笙和低音抱笙。由於鍵笙、抱笙半音齊全、轉調方便、音色和諧等特點,因而取代了前述的傳統笙。

嗩吶

嗩吶為早期由波斯傳入中國的樂器,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兩晉時期,已在新疆拜城一帶 (古稱龜茲) 流傳,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窟壁畫都有著嗩吶的造形圖像。嗩吶靠著震動蘆葦製的哨子而發出樂音,近年也發展出加鍵中音嗩吶、加鍵次中音嗩吶、加鍵低音嗩吶等,以彌補民族管弦樂團中中低音聲部的不足。